鳩摩羅什(西元344 - 413年),是東晉十六國時龜茲國人(今新疆省庫車),父親鳩摩炎是天竺(印度北部)貴族,後來到了龜茲國,受龜茲王的敬重,請為國師。母親什婆,是龜茲王的妹妹,聰慧明悟,好聞佛法。鳩摩羅什合用父姓母名為號,華語譯為「童壽」,童是小孩,壽是長壽,意即「童年而有耆德」,年紀小,智慧高,辯才好,道德大。
當鳩摩羅什母親懷著他時,智慧與理解力忽然倍增,原不懂的天竺語的她,竟無師自通,能聽能說。有阿羅漢說:「肚裡懷著的必是智慧非凡的孩子,因從前佛陀弟子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,他在母親肚裏時,也是使母親智慧大增,辯才無礙。」至鳩摩羅什出世後,他的母親又忘卻天竺語。
當鳩摩羅什母親懷著他時,智慧與理解力忽然倍增,原不懂的天竺語的她,竟無師自通,能聽能說。有阿羅漢說:「肚裡懷著的必是智慧非凡的孩子,因從前佛陀弟子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,他在母親肚裏時,也是使母親智慧大增,辯才無礙。」至鳩摩羅什出世後,他的母親又忘卻天竺語。
鳩摩羅什自小天資聰穎,七歲時隨母親一同出家,遊歷各方。九歲在天竺北部的罽賓國(今克什米爾地方)從罽賓王的堂弟槃頭達多學習小乘經典,能每日背誦一千首偈頌,每首偈頌三十六字,一千首偈頌就是三萬六千字。
槃頭達多常常稱讚鳩摩羅什的智慧超凡,罽賓王便請鳩摩羅什進宮,並召集許多外道論師與鳩摩羅什辯論道理,時九歲的鳩摩羅什折服了一群外道論師,聲名大噪。
槃頭達多常常稱讚鳩摩羅什的智慧超凡,罽賓王便請鳩摩羅什進宮,並召集許多外道論師與鳩摩羅什辯論道理,時九歲的鳩摩羅什折服了一群外道論師,聲名大噪。
鳩摩羅什十二歲隨母親回龜茲國,途中有高僧對他母親說:「這個小沙彌應當好好守護,如果年至三十五歲仍不破戒,將來必定大興佛法,度人無數。如果破戒,則只能當個有學問的法師。」
十三歲時又隨母親至疏勒國(新疆疏勒縣),拜須利耶索摩為師,學習大乘佛法。一、兩年後,母親帶他返回龜茲弘法利生。鳩摩羅什到處講經說法,均受到恭敬供養。
不久,鳩摩羅什的母親要獨自到天竺修行,那時她已證得三果 (1),臨別時對鳩摩羅什說:「大乘佛法宏揚至中土要靠你了,但此事對你不利,你怎麼想?」鳩摩羅什回應:「只要能將佛法宏揚,不管對我如何不利,我也要做,因菩薩發心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。」
龜茲王十分敬重鳩摩羅什,送他一個金造的獅子座,請他升坐說法。這時,鳩摩羅什的小乘師傅槃頭達多來到龜茲,鳩摩羅什給他講了很多大乘妙理,個多月後,終使覺悟大乘佛法。故槃頭達多說:「我是你的小乘師傅,你是我的大乘師傅。」
當時西域各國,都請鳩摩羅什去講經說法,所到之處,均受到極度禮遇,各國國王跪在座邊,俯伏在地,讓鳩摩羅什踏在他們的背部,一步步的登上法座。那時,鳩摩羅什年約二十歲。
鳩摩羅什聲名不僅在西域廣為人知,而且也傳到了中國。前秦苻堅久仰其名,早有意迎請他。建元十九年,苻堅派驍騎將軍呂光率七萬大軍討伐龜茲國,擄獲鳩摩羅什,班師回朝行至涼州(甘肅省武威縣),聞得前秦兵變,姚萇殺了符堅自立為帝,呂光遂在涼州擁兵自立,國號涼。呂光不信佛法,恣意戲弄鳩摩羅什,用酒灌醉他,迫他破戒與龜茲公主成親。
姚萇死後,子姚興繼位,出兵攻打涼州,呂光子呂隆兵敗投降,姚興迎五十八歲的鳩摩羅什到長安,待以國師之禮,請他在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經,並有八百多名僧人協助,規模之大可謂空前。因鳩摩羅什曾羈留涼國十七年,通曉漢語,故在翻譯經典上,文筆流暢而契合妙義。
姚興認為鳩摩羅什智慧超群,無人可比,若無繼承實在可惜,遂又強迫鳩摩羅什結婚,要鳩摩羅什生一智慧兒子,繼續他的學問。鳩摩羅什為了譯經大業,只得接受,育有二子。鳩摩羅什忍辱負重,語重深長的囑咐弟子:「臭泥中生蓮花,但採蓮花勿取臭泥。」
有些僧人不明就裡,對鳩摩羅什生輕慢心,也想仿效結婚生子。鳩摩羅什便集合大眾,以缽盛滿鐵針,對眾僧說:「如各位能像我將此缽鐵針吞下,就可學我行為,否則,請大家安心修行,謹守戒律,切勿再生妄想!」說罷,鬆容地把滿缽鐵針吞下,大眾看得目瞪口呆,感到非常慚愧。
鳩摩羅什潛心翻譯經文,譯成了經、律、論凡七十四部,三百八十餘卷。為了證明所譯的經文無誤,他向大眾發誓:「若我所傳譯的經典沒有錯誤,願我的身體火化之後,舌頭不會焦爛。」
後秦弘始十五年八月,七十四歲的鳩摩羅什於長安大寺圓寂。遺體在逍遙園火化,形骸粉碎,惟舌頭完整,證明法師所譯經典,均正確無誤。
鳩摩羅什精通經藏、律藏、論藏 (2),故後世稱他為三藏法師,居中國四大譯經師 (3)之首。
備註 :
(1)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,梵語名阿那含,簡稱為那含,不還果也,「不來」或「不還」之義,證此果位者不再迴還欲界,直接從天上證四果而入涅槃。
(2) 如來佛所說的教法典籍,是經藏;所說的戒律典籍,是律藏;所說的法相問答,及佛弟子或佛滅後,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,與辯論法相的典籍,是論藏。
(3) 鳩摩羅什、真諦、玄奘、不空,合稱中國四大譯經師。
(3) 鳩摩羅什、真諦、玄奘、不空,合稱中國四大譯經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