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.憲問篇.二十七》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孔子說:「不是做那個職位,便不要參預謀劃那個職位上的事務。」曾子說:「君子所思慮的,不會超出他的本位。」
兩者皆談及「位」,有什麼共通之處?
有句成語叫「越俎代庖」,意思是:即使廚師不願意煮祭祀用的飯菜,掌管祭禮的人也不應越權代替廚師做菜。因為超越自己職份去做人家的工作,就是不守本份,超出了本位。
職場裏常有尊己卑人的現象。有些人愛在上司面前批評同事的工作表現,又好出主意,表示自己有見地,有能力,希望獲得上司賞識,增加晉升機會。然而,管理別人的工作並不是自己的份內事,不在其位而謀其政,便是「思出其位」了。
《孟子.萬章章句下》孟子曰:「位卑而言高,罪也。」地位低的人妄議地位高的人的政務,是罪。這種罪,並非指一般的談論批評,而是下級干預上級,下級侵奪上級職權,是僭越的罪。
春秋時,周天子地位衰微,眾諸侯都目中無王,既不朝見,也不進貢。齊桓公「九合諸侯」,打著「尊王攘夷」旗號,名義上尊重周天子,實際上是利用天子的名義號召諸侯合盟,目的不過是要成為諸侯盟主,稱霸中原。諸侯國中亦多以下犯上事情,像魯國三家專政,國家大權由卿大夫孟孫氏、叔孫氏及季孫氏掌控,權力大得可把魯昭公趕出魯國,又恣意僭用天子或諸侯的禮樂,如「八佾舞於庭、季氏旅於泰山、三家者以雍徹」等比比皆是。
韓信輔佐劉邦打江山,建立漢朝,是開國功臣,為何劉邦要殺韓信?
在楚漢戰爭中,韓信平定了齊國後,認為當時局勢反覆,若不設立一王來統治,恐怕不能穩定大局,故此派遣使者向劉邦送信,請求劉邦封他做代理齊王。這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,正盼著韓信前來解困,誰知韓信竟在此時要挾封王。劉邦雖然怒不可遏,但礙於當時形勢,也只好封韓信做真的齊王。劉邦得天下後,生怕韓信有野心,先是收起他的兵權,繼而一再貶職。後來呂后與蕭何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,以謀反之罪將他處死。
反觀叧一開國功臣張良,當劉邦論功行賞時,要封張良做三萬戶侯,還讓他在齊國挑選三萬戶食邑。但張良推辭了厚賞,只選擇當初與劉邦相遇的留城作封地,稱為留侯。以張良的卓越功績,當然受得起三萬戶的封邑。但他亦深明明哲保身之道,進退有時之理。當一個小小的留侯,可解除劉邦的猜忌,避免日後有「兔死狗烹,鳥盡弓藏」的惡運。後來張良因體弱多病,自請告退,潛心修煉黃老之學。
《易經.彖》曰:「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。」艮有停止,安止的意義。應當停止時便停止,應當進行時便進行,要知所進退。
《道德經.四十四章》老子云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」不知足的人貪得無厭,得寸進尺,慾壑難填,容易招致禍患。知足的人恪守本份,隨遇而安,樂天知命,潔身自愛,如此可避免沾染恥辱。知止的人適可而止,自我抑制,奢侈之作不敢行,邪僻之情不敢縱,不致陷入危殆之中,可以長久無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