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 - 法會因由分第一

如是我聞,一時,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世尊,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【註釋】

如是我聞:如是,這樣的。我,阿難的自稱。如是我聞,我是這樣的聽得佛說。

這是每本佛經起頭的四個字。

阿難是佛的堂弟,也是十大弟子之一,以多聞第一,記憶力甚強,佛說的教化他都記得一清二楚,點滴不漏,所以在佛滅度後,他便和大阿羅漢一起結集經藏。

佛將入涅槃時,阿難問佛四件事:一、師父死後,應以誰為師;二、師父死後,應以何為住;三、師父死後,應以何為法;四、金剛經起頭,應用麼文字。對於第四問,佛的回答是「如是我聞」,就是「阿難我這樣親耳聽得佛說」的意思,證明經文真確無誤,並非湼造,從而使後世人對經文產生信心。

一時:說經的那個時候。

:釋迦牟尼佛。

舍衛國:是波斯匿王所在之國,本名為拘薩羅國,首都是舍衛城,其後以城名為國號,叫舍衛國。佛由三十一歲開始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至八十歲,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舍衛國教化眾生。

祇樹給孤獨園:祇,祇陀太子,是波斯匿王的兒子。樹,祇陀太子布施的樹。給孤獨,給孤獨長者。園,花園。祇樹給孤獨園,是祇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布施的花園,供佛說法的地方,又名祗園精舍。

給孤獨長者名叫須達多(華語釋為好施),是波斯匿王的大臣,也是個大財主,樂善好施,喜歡救濟孤獨無依的人(幼而無父叫孤,老而無子叫獨),所以大家都給他一個名字,叫給孤獨長者。一次,給孤獨長者在王舍城國家遇見佛,邀請佛到舍衛國說法。佛對他說:「常跟從我的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,安排這群弟子便得要一個大講堂才行。」給孤獨長者認為祇陀太子的花園最適合,便請太子把花園賣給他。因太子不能賣花園,祇陀太子便跟他開個玩笑說:「如果你能用黃金鋪滿我花園的地,我便把花園賣給你。」給孤獨長者非常富有,黃金鋪地對他來說不成問題,果真用一隻一隻的大象把黃金拖來,將花園的地鋪滿。他這個舉動感動了祇陀太子,祇陀太子對他說:「你只將花園的地鋪了黃金,但花園裏有很多樹,你沒有鋪金,樹我沒有賣給你,現在我把樹也布施出來,這算是我們兩人的功德。」給孤獨長者在花園裏建了講堂,便請佛來說法,佛給花園題了一個名字,叫祇樹給孤獨園。

大比丘眾:大比丘,大阿羅漢。眾,多。比丘即出家人,華語譯為「乞士」,是上乞法於佛,下乞食於眾生的意思。

千二百五十人:一千二百五十個佛弟子,叫常隨眾,就是佛去到那裡,他們就跟著到那裡的出家人。

佛眾弟子中,有些在皈依之前已為人師。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,舍利弗師徒一百人,目犍連師徒一百人,還有三迦葉兄弟,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,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,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,共一千二百五十人。他們本來都是信奉外道,後皈依佛而得證果,因感佛恩故常隨不離,佛每次說法,他們都是聽眾。

:聚在一起。

爾時:那個時候。

世尊:對佛的尊稱,即世上最值得尊敬的人。佛有十個稱號,即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

食時:吃飯時候到了。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,每天只吃中午一餐,過了一點鐘就不吃飯。

著衣:穿起袈裟。佛在閑居時穿便衣,到了吃飯時便穿袈裟。

持缽:缽,出家人所用的食器,飯、菜、湯、茶都放在一起。持缽,又叫托缽,即拿著飯碗。

缽為應量器,有三應,即色相應、體相應、大小相應。缽呈灰黑色,令人不起愛欲,是色相應;缽質粗糙,令人不起愛戀,是體相應;乞食不過量,令人不貪口腹,是大小相應。

入舍衛大城地廣人稠為大。祇樹給孤獨園是在城外,要入舍衛城裏乞食。

乞食:乞求飲食,又叫化緣。

出家人要守戒律,須捨棄所有的家財而出家,要吃飯便托缽化緣,人家問起佛法便說說度眾生。眾生供養出家人吃飯是積福,出家人給眾生說法是給眾生培慧。

次第乞已:挨門挨戶的化好了緣。

佛規定弟子不可起分別心,要不擇貧富的挨家挨戶依次化緣,一家不給或給不夠,再走第二、第三家,直至滿了缽;乞滿七家之數仍不夠食,便不能再乞,以免養成食無饜足的習慣。

還至本處:把飯端回自己的講堂,在原處吃飯。

飯食訖:訖,完了。飯食訖,吃完了飯。

收衣缽:摺好袈裟,洗好飯缽,然後收起來。

洗足已:把腳洗淨。

佛規定出家人不許穿鞋子,平時赤足走路,只有走在瓦礫、沙磧之地時把腳弄傷流血時,才可穿鞋子。赤足入舍衛城乞食,一來一回雙腳都弄髒了,故先把腳洗淨,然後打坐。

敷座而坐:敷,鋪設、展開。把座具鋪得整整齊齊,然後坐下來打坐。

【語譯】

阿難說:這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是我這樣親耳聽得佛說的。說經的時候,佛是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,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聚在一起。那個時候,世尊到了吃飯的時間,便穿起袈裟,托著飯缽,由祇樹給孤獨園,走入舍衛大城裏乞食。在舍衛城中,挨家挨戶的化好了緣,返回原處吃飯。吃完了飯,把袈裟和飯缽收拾好,洗淨雙腳,將打坐的座具舖好,坐了下來。

【解讀】

佛因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,說法度生必須因地因人因時,不可輕易說法。因地者,須有莊嚴道場;因人者,須有聞法智慧;因時者,須俟機緣成熟。有此三因,方能說法,可知成立法會之不易。

這分是說祇園法會的緣起。

平常不過的生活,顯示佛與一般眾生無異,同樣要吃飯、穿衣、洗腳。

佛以身作則,謹守吃飯時間,彰顯戒律;化緣時穿起袈裟,端莊儀容;乞食不分富貴貧賤,平等化度;乞不過七家,常念知足;乞後還至本處,雖涉塵緣,不離本心;飯後收拾衣缽,洗淨雙腳,潔淨身心;敷座而坐,放下萬緣,一念歸真。

佛的生活就是這麼平淡、嚴謹、有序,在日用尋常中,不論行住坐臥,處處給我們做榜樣,時時刻刻展現真心本體的妙用。

佛多年來天天做著的事,在這次殊勝的因緣底下,令須菩提豁然領悟佛實在每分每秒都在開示大眾。由是感恩,遂應機請示佛陀,開演了這部《金剛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