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包含「論語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論語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子路問君子

《論語.憲問篇.四十三》

子路問君子。子曰:「修己以敬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修己以安人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堯舜其猶病諸!」

子路問怎樣成為一個君子。孔子回答說:「修養自身,保持誠敬的態度。」子路問:「這樣就夠了嗎?」孔子進一步說:「修養自身,使周圍的人安樂。」子路又問:「這樣就夠了嗎?」孔子再補充:「修養自身,使天下百姓安樂。修養自身使天下百姓安樂,即使古時堯帝舜帝,大概都擔心自己難以做到!」

子路問君子

子路此處問的君子,應是指上位者而言。子路曾任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,也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,又當過季氏屬地郈和孔悝屬地蒲的邑宰。相信這是子路出仕時請教夫子從政的人要怎樣做才是君子呢?

孔子的答案是「修己以敬」,「修己以安人」,「修己以安百姓」,一再強調的是修己。「安百姓」範圍比「安人」廣泛得多,「安人」是令身邊周圍的人安樂,「安百姓」則是令一國或普天下的人民安樂。然而不論範圍多廣,作為一個領導者,首先要做的都是「修己」。「修己」是基礎,打穩了這根基,就能進一步「安人」、「安百姓」。

修己以敬

孔子教導用「敬」來修持自己,涵養品德。

以德報怨,何如?

《論語.憲問篇.三十五》

或曰:「以德報怨,何如?」子曰:「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」


有人問孔子:「以恩德報答仇怨,夫子認為怎樣?」孔子說:「如果對我有仇怨的人,我用恩德去回報,那麼對我有恩惠的人,我該怎麼報答呢?應當以正直之道回報怨恨,用恩德酬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。」

人與人之間交往,無可避免產生很多恩恩怨怨。應該怎麼應對?
這裡提到三種回報方式:一、以德報怨;二、以直報怨;三、以德報德。

以德報怨

「以德報怨」出自老子《道德經》第六十三章,原文是「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」。它大概的意思是,不論別人對自己的仇怨有多大、有多深,不要和他計較,要用恩德來回報他。

耶穌:「當愛你們的仇敵,善待恨你們的人。咒詛你們的,要為他們祝福,凌辱你們的,要為他們禱告。」耶穌確是這樣。祂被釘上十字架,在極度痛苦時祈求天父:「寬赦他們罷!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。」

思不出其位

《論語.憲問篇.二十七》
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
孔子說:「不是做那個職位,便不要參預謀劃那個職位上的事務。」曾子說:「君子所思慮的,不會超出他的本位。」

這是曾子引用《易經》艮卦來證明孔子所說的道理。

兩者皆談及「位」,有什麼共通之處?

有句成語叫「越俎代庖」,意思是:即使廚師不願意煮祭祀用的飯菜,掌管祭禮的人也不應越權代替廚師做菜。因為超越自己職份去做人家的工作,就是不守本份,超出了本位。

職場裏常有尊己卑人的現象。有些人愛在上司面前批評同事的工作表現,又好出主意,表示自己有見地,有能力,希望獲得上司賞識,增加晉升機會。然而,管理別人的工作並不是自己的份內事,不在其位而謀其政,便是「思出其位」了。

管仲如其仁

《論語.憲問篇.十七》

子路曰:「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曰,未仁乎?」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子路說:「齊桓公殺了公子糾,召忽為公子糾自刎而死,管仲卻不肯死。這樣看來,管仲該是不仁的吧?」孔子說:「桓公多次結合諸侯會盟,以禮義相交,不用兵車威迫,而諸侯莫不服從,這都是管仲的功勞,這就是他的仁德!這就是他的仁德!」

齊桓公是春秋時齊僖公的兒子,姜姓,齊氏,名小白,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。他的祖先原為呂氏,是姜太公呂尚第十二代孫,任期內起用管仲為相,在管仲的輔助下,成為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。

齊僖公有三兒子,大子諸兒,次子糾(粵音矯),三子小白。齊僖公死後由諸兒繼位,是為齊襄公。齊襄公無道,令齊國陷入紛亂的局面。糾和小白恐受牽連,便雙雙離開齊國。糾母是魯國人,糾便在管仲和召忽輔佐下逃往魯國,小白則在鮑叔牙協助下逃至莒國。後來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弒君自立,不久又被齊國大夫雍廩所殺。糾和小白都在外,當時的情況是,兩人誰先返回齊國的便是國君。

君子不仁



《論語.憲問篇.七》


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!未有小人而仁者也!」

孔子說:「一個致力於仁德的君子,偶然也有不能行仁的時候;可就從來沒有一個小人是有仁道的。」

這是孔子分辨君子與小人不同之處。君子致力於行仁,不過偶爾也會失仁小人則從不行仁從而也道出行仁之困難。

什麼是仁?

孔子從不輕易稱許某人是個仁德的君子。像子張問及楚國的令尹子文,他曾三次被提拔出任宰相,卻沒因此而感到高興;他亦曾三次被罷免職務,也不見因此而感到委屈,有抱怨之言。在卸任宰相之前,子文將自己所知的一切,毫無保留的告訴新接任宰相。子張問孔子:子文是否仁者?孔子說子文是忠心,算不上是個仁者。子張續問齊國大夫陳文子,因為崔子殺了齊莊公,他不欲與崔子這等亂臣賊子共事,便寧捨棄豐厚的家財,匆匆忙忙地離開齊國。可是他投奔到第二、第三個國家,發覺那兒的大夫俱與崔子一樣的以下犯上,於是他又再選擇離開。子張問孔子:陳文子是否仁者?孔子回答這是清廉,也算不上是仁者。

直在其中








《論語.子路篇.十八》

葉公語孔子曰:「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而子證之。」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,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」

葉公對孔子說:「我的鄉里中有一個正直的人,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,他就去告發父親,頂證父親有罪。」孔子說:「我家鄉正直的人和你所說的不同,要是有這種事情,父親會為兒子隱瞞,兒子也會替父親隱瞞,正直就在當中了。」

一直以來,《論語》的這篇頗具爭議性,讚成孔子「親親相隱」的有,支持葉公「大義滅親」的也有。

葉公是春秋戰國時楚國大夫沈諸梁,葉是楚國管治之地,因楚王派遣葉公管理葉地,故稱之葉公,為葉姓始祖。葉公與孔子會面時,是在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期間,當時孔子雖已不是大司寇,也不會不知偷羊是犯法的。反對孔子的人批評說,他這麼說豈不徇私枉法?還有什麼法治精神?

可是,孔子並沒說葉公主張的大義滅親不對,他只說「異於是」 我家鄉正直的人與你所說的有不同。什麼不同?做法不同,卻「直在其中」 這個「直」就在他的行為中展現出來了。

聽訟?無訟!

《論語.顏淵篇.十三》

子曰:「聽訟,吾猶人也;必也,使無訟乎!」

孔子說:「我在審理訴訟案件時,和其他人的手法沒有甚麼分別,也是在聽了原告、被告的訟詞後,便作出裁決;但還必須要使社會沒有訴訟的事情發生。」

「片言可以折獄者,其由也與。」孔子曾讚揚子路判案明斷,僅以一言半語的判詞便解決了訴訟糾紛,且令原告被告雙方都十分信服。在當時來說,唯有子路做得到,是個很難得的人才。

可是,孔子的目標顯然不限於子路的精明裁決,而是抱有更深遠的理想,希望社會可以「無訟」。「必也」是必須、必要,有很重要的意思。必須要達至一個沒有官司的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