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不仁



《論語.憲問篇.七》


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!未有小人而仁者也!」

孔子說:「一個致力於仁德的君子,偶然也有不能行仁的時候;可就從來沒有一個小人是有仁道的。」

這是孔子分辨君子與小人不同之處。君子致力於行仁,不過偶爾也會失仁小人則從不行仁從而也道出行仁之困難。

什麼是仁?

孔子從不輕易稱許某人是個仁德的君子。像子張問及楚國的令尹子文,他曾三次被提拔出任宰相,卻沒因此而感到高興;他亦曾三次被罷免職務,也不見因此而感到委屈,有抱怨之言。在卸任宰相之前,子文將自己所知的一切,毫無保留的告訴新接任宰相。子張問孔子:子文是否仁者?孔子說子文是忠心,算不上是個仁者。子張續問齊國大夫陳文子,因為崔子殺了齊莊公,他不欲與崔子這等亂臣賊子共事,便寧捨棄豐厚的家財,匆匆忙忙地離開齊國。可是他投奔到第二、第三個國家,發覺那兒的大夫俱與崔子一樣的以下犯上,於是他又再選擇離開。子張問孔子:陳文子是否仁者?孔子回答這是清廉,也算不上是仁者。

因為孔子所說的「仁」,乃概括了天性的萬善萬德。把天性一切善德盡情地發揮,便是「仁」的境界。故此孔子認為單憑這幾件事,不足以證明他倆是仁者。

對於自己的學生,孔子如何評價?

孔子稱讚顏回「其心三月不違仁」,其餘的學生則是「日月至焉而已矣」。孔子經過三個月的細心觀察,發覺顏回內心並沒有違返仁德,一直沒有做過不合禮的事情,於是確信顏回日後都能堅定不移地死守善道。至於其餘的學生,大都只偶然有一日、或一個月才有一次行仁罷了。要知道孔門學生都是修德君子,卻大部份只能偶爾行行仁道,並不如顏回能長久維持在「仁」這個圓滿的境地。

為何行仁不易?

唐朝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時,一次在西湖遇見鳥窠禪師。白居易問禪師:「大師,請問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禪師回答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白居易:「大師,這個道理三歲孩童也懂得。」禪師說:「三歲孩童雖懂得,八十歲老翁行不得。」

堯傳舜的十六字心法「人心為危,道心為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,首句已言明行仁困難之緣由。因為人心危殆不安,左搖右擺,遇境生情,情緒便有善與不善的變化。即使是修行人,因為七情六欲未完全淨化,毛病脾氣未徹底清除,難免仍有受到人心支配的時候。加上外面又有聲色貨利的引誘,便很易生起貪嗔癡愛等情緒,繼而做出不合理的事情。故孔子說:君子有時候也未免失於仁道,這情況是會有的。

立志修德的君子尚且如是,何況是沒有修行志向的小人哩?

小人不一定很壞,他是目光短淺,心量狹窄,凡事都以自己利益為重。雖然偶爾也有行仁的念頭,可惜很快便被私慾所蓋過,最終沒有實行。

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,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另一分野,前者存心的是公義,後者盤算的是私利。

像新型冠狀病毒在香港開始肆瘧時,口罩因貨源短缺,供不應求,一些商人見有利可圖,便乘時將口罩價格提高,一盒五十個的普通手術口罩要三、四百元才有交易,數倍於平時的售價。然而一些有良心的商戶還是按照平時價格、或只提高少許出售。也有商販見到老年人買不到口罩,便主動相贈數個給他用用。從這些事例裏我們也不難分辨誰是君子,誰是小人。有良心的商戶不是不想賺錢,而是不會謀取暴利,認為為了助人而少賺一點是值得的。小人則不認同:「那不是要吃虧嗎?」當義與利放在眼前,小人就會捨義而取利。孔子說小人行仁絕無僅有,因為正當利慾薰心,要小人行持無私的仁心實在困難。

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孔子是聖人,他欲行仁馬上就做到。凡夫之所以不能,因內有七情六欲困擾,外有聲色貨利引誘,令人容易迷失,致行差踏錯。

佛經說,由初發心菩薩起修,及至有八地菩薩的智慧才不會退轉。所謂「修道如初,成佛有餘」,如何能保持那顆初發心而不退轉?

老子云:「民之從事,常幾於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」一般人做事,往往在將近成功的時候,反因一時的輕率鬆懈而招致失敗;如果不論任何時候都保持著初發心的那種雄心壯志,小心謹慎,不容自己有過失,那距離成功便不遠了。

元朝理學家許衡為了逃避戰亂,經常四處奔走。一次,他在酷暑天與一群人逃難,經過河陽,那時大家都十分口渴,適逢路邊有一棵梨樹結滿了果,眾人皆爭先恐後摘梨吃,惟獨許衡端坐樹下無動於衷。有人問他怎麼不擇些梨吃,許衡答:「不屬於我的梨,我不應該將它摘食。」「亂世時候,這棵梨樹那還有主人!」許衡說:「梨樹沒有主人,難道我的心沒有主宰嗎?」

人一身上含有性、心、身,三者關係密不可分。因為性主宰心,心主宰身,心若聽命於性,身也就不會做出踰軌的事情。

顏回能三月不違仁」,已是進了聖人之境,後世尊之為「復聖」。他是如何成就聖位?

孔子讚嘆顏回「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」,是說顏回得了一善道,便牢牢地守著這個道心,就像用雙手把它緊緊地抱在胸前,恐防它丟失一樣,故時刻能恪守中庸之道,不忘失本性。顏回絕非從沒犯錯,只是他有做聖賢的志向,努力不懈地提升自己德性。他亦是唯一被孔子稱讚為「好學」的學生:「有顏回者好學;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顏回的「好學」在於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,雖然他有過錯,但犯了一次之後便不會重蹈覆轍。如是的不斷存養省察,改惡遷善,日新又新,終能成就聖人果位。

行仁固然不易,然「有為者亦若是」,「志為聖賢則聖賢,志為仙佛則仙佛,立何志成何名」。有這樣的志向,還須不斷努力行持,排除萬難才致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