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明明德

康誥曰:「克明德。」
大甲曰:「顧諟天之明命。」
帝典曰:「克明峻德。」
皆自明也

【原文】

康誥曰:「克明德。」

【註釋】

:康叔,姓姬,名封,周文王姬昌與正室太姒所生的兒子,與武王姬發、周公姬旦是同母兄弟,武王排行第二,周公第四,康叔第九。
:上告下曰誥。古時皇帝任命官吏,或封贈的文書,叫誥。
康誥:指《康誥》篇,是《書經》裏《周書》的其中一篇。
:能夠。
明德:彰明德性。

【語譯】

《康誥》篇上說:「要能夠彰明自己的德性。」

【分析】

商朝末代國君紂王暴虐無道,百姓苦不堪言。文王臨終前囑咐武王要拯救萬民於水火,於是武王興兵伐紂,紂王自焚而死。

武王建立周朝後,分封諸侯時,將商的舊都殷地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。武王死後,成王年幼登基,由周公攝政。武王的三位兄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諸侯,聯同武庚一起作亂,反對周公,史稱「三監之亂」。

周公出兵東征,殺管叔、武庚,流放蔡叔,將霍叔貶為庶人,平定了這次叛亂,並將殷地改封給康叔,以建立衛國。《康誥》就是周公授命康叔去當衛國國君時的誥文。

周雖滅了商,對於殷商遺民,並非以武力鎮壓,使不敢反抗;而是要求康叔,作為一國之君,要先修好自己品德,彰明德性,令臣民感格其德而歸順。

此段之原文:「惟乃丕顯考文王,克明德慎罰;不敢侮鰥寡(1)。」
意譯:唯有你那偉大光明的先父文王,他能夠彰明自己德性,謹慎的運用刑罰,不暴虐,不濫權,對於年老、無依無靠的百姓,會施予恩恤,不會欺侮他們。

這段是說文王之所以得天下,是因其有德。「惟天不畀不明厥德」,因紂王無道,而文王有德,故文王得天下。由是勉勵康叔效法文王,修好自己品德,以德治國。

【原文】

大甲曰:「顧諟天之明命。」

【註釋】

大甲:音太甲,商朝開國君主成湯之長孫,也是商代第五任國君(2)。此處指收錄在《書經》《商書》裏的《大甲》篇。
:(一)朱註:「常目在之也。」目,看視。
       (二)鄭註:「念也。」念,惦念。
:「是」之古字。
       (一)朱註:「猶此也。」此,這裡。
       (二)鄭註:「正也。」正,正中,正位居體。
天之明命:上天賦予的光明德命。

【語譯】

《大甲》篇上說:「要經常顧念上天賦予的光明德命。」

【分析】

夏朝桀王無道,湯起義討伐之,將桀放逐於南巢,夏滅,建立商。

湯死後,接連幾任國君都早死,輔助五代國君的宰相伊尹,便立太甲為國君。本來寄望太甲可重振國家聲威,惜太甲無德,又不聽從伊尹的勸告,伊尹唯有將太甲流放至桐宮(湯陵墓所在),要太甲好好地反思先王成功之道。

三年後,太甲悔改,伊尹便將他接回宮中,再次當國君。第二次任國君的太甲果能勤修德政,使諸候歸順,百姓安寧。伊尹便寫了這一篇奏疏勉勵太甲。

此段之原文:「先王顧諟天之明命,以承上下神祇、社稷、宗廟(3),罔不祗肅。」
大意是說:先王(湯)時刻都顧念著上天賦予的光明德命,是以在祭祀天地神明和拜祭祖先時,都不會不恭敬嚴肅。

這是湯的德不忘本心,時刻本著天心用事,湯亦是因有德而得天下。

【原文】

帝典曰:「克明峻德。」

【註釋】

帝典:《書經》裏《虞書》的篇章,是舜帝時史官所寫的文獻,內容則是歌頌堯帝的大德。
:能夠。
:彰明。
峻德:偉大、崇高的德性。

【語譯】

《帝典》篇上說:「要能夠彰明偉大崇高的德性。」

【分析】

此段之原文:「克明峻德,以親九族;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;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。黎民於變時雍。」
意思是堯帝能彰明大德,感格他的家族九代都相處得很和睦融洽;家族和睦了,又平正彰明百官;百官的德都昭明了,諸侯各國都協調、和順起來,天下的黎民百姓亦變得很和樂,太平。說明堯帝能達到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大同理想,第一步也是「明明德」,繼而「親民」,最終能「平治天下」。

【原文】

皆自明也。

【註釋】

自明:自己彰明德性。

【語譯】

以上的三位聖君,都是自己彰明德性的。

【分析】

唐朝的大珠慧海禪師,曾在馬祖道一門下修學。
慧海初見馬祖時,馬祖問他:「你來這裏求什麼?」
慧海:「來求佛法。」
馬祖:「我這裏什麼也沒有,求什麼佛法?自家寶藏不顧,四周圍去作什麼!」
慧海:「請問那個是慧海寶藏呢?」
馬祖:「現在問我的那個,就是你的寶藏。」

「現在問我的那個」,人有一切云為動作,端賴有佛性這個「自家寶藏」,它是人一身主宰,具足一切善德,足以「自明」,無用向外求馳。

慧海禪師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云︰「眾生自度,佛不能度,若佛能度眾生時,過去諸佛,如微塵數,一切眾生總應度盡,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。」

《金剛經》裏,如來提到的十類眾生 ─ 卵、胎、濕、化、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、非無想,佛說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」,佛發一大心愿要度盡天下眾生,不管他們受生於何種生命形態,佛要令所有眾生進入清淨無為、不生不滅的涅槃境地;但隨即佛又說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,實在無一眾生是佛所度的,皆因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

如何「自明」?

朱子:「然其本體之明,則有未嘗息者,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,以復其初也。」
佛性原是光明的,自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熄滅過,要德性光明重現,應當在一有善德在內心生發時,便順應這個善,發揚這個善。

在北京,有賊人擄走了盲人按摩師的拉布拉多犬,後來得悉那是導盲犬,賊人不忍心了,導盲犬就是人家的眼,沒了眼睛怎麼走路呢?賊人悄悄的把狗歸還按摩師,並在狗上掛著紙條,向狗主道歉,請求他的原諒。

賊人良心不安,就是他的良知發露了,這時,要順應它,發揚它 ─「唉呀,原來我這樣做累倒人我以後不再偷了!」乘時將盜竊的惡習剔除。

反省、懺悔、改過,如此不斷的做工夫,久而久之,天性的光芒便愈來愈強,愈來愈現,最終回復當初的本來面目。

備註
(1)鰥寡:老而無妻曰鰥,老而無夫曰寡。
(2)商朝首五任國君:成湯、太丁(未及繼位已去世的太子)、外丙、仲壬、太甲。
(3)上下神祇:天地的神明。社稷:土神和穀神。宗廟:祖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