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包含「文章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文章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子路問君子

《論語.憲問篇.四十三》

子路問君子。子曰:「修己以敬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修己以安人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堯舜其猶病諸!」

子路問怎樣成為一個君子。孔子回答說:「修養自身,保持誠敬的態度。」子路問:「這樣就夠了嗎?」孔子進一步說:「修養自身,使周圍的人安樂。」子路又問:「這樣就夠了嗎?」孔子再補充:「修養自身,使天下百姓安樂。修養自身使天下百姓安樂,即使古時堯帝舜帝,大概都擔心自己難以做到!」

子路問君子

子路此處問的君子,應是指上位者而言。子路曾任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,也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,又當過季氏屬地郈和孔悝屬地蒲的邑宰。相信這是子路出仕時請教夫子從政的人要怎樣做才是君子呢?

孔子的答案是「修己以敬」,「修己以安人」,「修己以安百姓」,一再強調的是修己。「安百姓」範圍比「安人」廣泛得多,「安人」是令身邊周圍的人安樂,「安百姓」則是令一國或普天下的人民安樂。然而不論範圍多廣,作為一個領導者,首先要做的都是「修己」。「修己」是基礎,打穩了這根基,就能進一步「安人」、「安百姓」。

修己以敬

孔子教導用「敬」來修持自己,涵養品德。

以德報怨,何如?

《論語.憲問篇.三十五》

或曰:「以德報怨,何如?」子曰:「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」


有人問孔子:「以恩德報答仇怨,夫子認為怎樣?」孔子說:「如果對我有仇怨的人,我用恩德去回報,那麼對我有恩惠的人,我該怎麼報答呢?應當以正直之道回報怨恨,用恩德酬報對我們有恩惠的人。」

人與人之間交往,無可避免產生很多恩恩怨怨。應該怎麼應對?
這裡提到三種回報方式:一、以德報怨;二、以直報怨;三、以德報德。

以德報怨

「以德報怨」出自老子《道德經》第六十三章,原文是「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」。它大概的意思是,不論別人對自己的仇怨有多大、有多深,不要和他計較,要用恩德來回報他。

耶穌:「當愛你們的仇敵,善待恨你們的人。咒詛你們的,要為他們祝福,凌辱你們的,要為他們禱告。」耶穌確是這樣。祂被釘上十字架,在極度痛苦時祈求天父:「寬赦他們罷!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。」

思不出其位

《論語.憲問篇.二十七》
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
孔子說:「不是做那個職位,便不要參預謀劃那個職位上的事務。」曾子說:「君子所思慮的,不會超出他的本位。」

這是曾子引用《易經》艮卦來證明孔子所說的道理。

兩者皆談及「位」,有什麼共通之處?

有句成語叫「越俎代庖」,意思是:即使廚師不願意煮祭祀用的飯菜,掌管祭禮的人也不應越權代替廚師做菜。因為超越自己職份去做人家的工作,就是不守本份,超出了本位。

職場裏常有尊己卑人的現象。有些人愛在上司面前批評同事的工作表現,又好出主意,表示自己有見地,有能力,希望獲得上司賞識,增加晉升機會。然而,管理別人的工作並不是自己的份內事,不在其位而謀其政,便是「思出其位」了。

管仲如其仁

《論語.憲問篇.十七》

子路曰:「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曰,未仁乎?」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子路說:「齊桓公殺了公子糾,召忽為公子糾自刎而死,管仲卻不肯死。這樣看來,管仲該是不仁的吧?」孔子說:「桓公多次結合諸侯會盟,以禮義相交,不用兵車威迫,而諸侯莫不服從,這都是管仲的功勞,這就是他的仁德!這就是他的仁德!」

齊桓公是春秋時齊僖公的兒子,姜姓,齊氏,名小白,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。他的祖先原為呂氏,是姜太公呂尚第十二代孫,任期內起用管仲為相,在管仲的輔助下,成為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。

齊僖公有三兒子,大子諸兒,次子糾(粵音矯),三子小白。齊僖公死後由諸兒繼位,是為齊襄公。齊襄公無道,令齊國陷入紛亂的局面。糾和小白恐受牽連,便雙雙離開齊國。糾母是魯國人,糾便在管仲和召忽輔佐下逃往魯國,小白則在鮑叔牙協助下逃至莒國。後來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弒君自立,不久又被齊國大夫雍廩所殺。糾和小白都在外,當時的情況是,兩人誰先返回齊國的便是國君。

君子不仁



《論語.憲問篇.七》


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!未有小人而仁者也!」

孔子說:「一個致力於仁德的君子,偶然也有不能行仁的時候;可就從來沒有一個小人是有仁道的。」

這是孔子分辨君子與小人不同之處。君子致力於行仁,不過偶爾也會失仁小人則從不行仁從而也道出行仁之困難。

什麼是仁?

孔子從不輕易稱許某人是個仁德的君子。像子張問及楚國的令尹子文,他曾三次被提拔出任宰相,卻沒因此而感到高興;他亦曾三次被罷免職務,也不見因此而感到委屈,有抱怨之言。在卸任宰相之前,子文將自己所知的一切,毫無保留的告訴新接任宰相。子張問孔子:子文是否仁者?孔子說子文是忠心,算不上是個仁者。子張續問齊國大夫陳文子,因為崔子殺了齊莊公,他不欲與崔子這等亂臣賊子共事,便寧捨棄豐厚的家財,匆匆忙忙地離開齊國。可是他投奔到第二、第三個國家,發覺那兒的大夫俱與崔子一樣的以下犯上,於是他又再選擇離開。子張問孔子:陳文子是否仁者?孔子回答這是清廉,也算不上是仁者。

金剛經 -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

「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於意云何?是諸恒河沙,寧為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!」「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,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」佛告須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」

【註釋】

無為福勝:無為法福德勝於有為法功德。

七寶: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瑪瑙、珊瑚、珍珠等七種人間最貴重的珍寶。

滿爾所:滿,充滿。古文之「爾所」,猶今之「如許」,即「像這樣多」的意思。

恒河沙數:恒河是印度的聖河,源自昆侖山,長約2500公里。佛住世時經常在恒河兩岸說法,因人人知有此河,佛每當談到巨大數值不可計算時,為使大眾易於理解,便以恒河沙粒的數量作比喻。恒河的沙粒十分幼小,細如麵粉,益見其數量之多。

三千大千世界:初禪天以下屬小世界,是宇宙中最小的世界單位。一千個小世界謂之小千世界,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世界。由小千、中千、大千三種千合成的世界,稱為三千大千世界。

受持:領納於心為受,拳拳服膺為持。

四句偈:整部《金剛經》,只有兩分含有四句偈,是第二十六分的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,以及第三十二分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四句偈可指這兩分的四句偈,或任何經文的四句偈,或指任何一小段、極少的經文。

金剛經 - 莊嚴淨土分第十

佛告須菩提:「於意云何?如來昔在燃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來在燃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
「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「須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云何?是身為大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

【註釋】

莊嚴淨土: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佛土即淨土,淨土即是心。莊嚴淨土者,指湛然常寂的心體,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。

六祖云:「清淨佛土,無相無形,何物而能莊嚴耶?唯以定慧之寶,假名莊嚴。事理莊嚴有三:第一莊嚴,世間佛土,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。第二莊嚴,見佛土,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。第三莊嚴,心佛土,心淨即佛土淨,念念常行佛心是也。」

燃燈佛:燃燈佛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,故名燃燈太子,成佛後亦名燃燈,為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師,預期釋迦在燃燈佛後經九十一劫成佛。

金剛經 - 一相無相分第九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。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名須陀洹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
【註釋】

一相:真理本體的實相。

無相:無虛妄之相。

須陀洹梵語,華語譯為入流,意思是進入聖人之流,為聲聞初果。又叫預流果,預是參預,流是流類,即已參預聖人的流類,不再是凡夫。須陀洹三界見惑(1) 已破,能卻六塵,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不起分別,但思惑(2) 未斷,心未淨化,如同石頭壓草,強制而得,須歷七返生死,欲界思惑才得解脫。若七還人間時不識進修,仍是會退轉。

三界九地(3) 裏,一地有九品思惑(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、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、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),九地共八十一品。其中最難斷的是欲界九品思惑,因欲界還在婬欲之界,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生煩惱,是流轉生死的根本。小乘法由起修至證得三果,欲界九品思惑須分七次破,要七返生死,即死後升欲界天,天福報盡,又轉生人間進修。如是者最多七次在天界與人間流轉,方能破盡。

斯陀含或作斯陀洹。梵語,華語譯做一往來,為聲聞二果。斯陀含經六返生死,破了欲界上上至中下六品思惑,尚餘三品未盡。在目睹諸境時,心還有一生一滅,降伏後便再沒第二生滅,故有一返生死的果報,要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,故名一往來。經一返生死斷盡餘下思惑,便超出欲界證得三果,故又名一來果,或曰一還果。

金剛經 - 依法出生分第八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寧為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。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「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何以故?須菩提,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,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」

【註釋】

依法:依般若法進修。

出生:出生佛果,超脫輪迴。

三千大千世界:一個日月所照之地,以須彌山為中心,包括四大部洲(1)、六欲天(2)、以及色界初禪天(3) 為一個小世界。一千個小世界,謂之小千世界,一千個小千世界,謂之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,謂之大千世界。由小千、中千、大千三種千合成的世界,叫三千大千世界。三千大千世界亦即娑婆世界,為釋迦牟尼佛的教區,佛經常在此講經說法,教化眾生。

七寶:人間最貴重的七種珍寶。

不同經書所說的七寶不盡相同。《阿彌陀經》所說的七寶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;《稱讚淨土經》說的七寶為金、銀、吠琉璃、頗胝迦、牟娑落揭拉婆、赤真珠、阿濕摩揭拉婆;《般若經》的七寶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硨磲、瑪瑙;《法華經》的七寶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真珠、玫瑰。

金剛經 - 無得無說分第七
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」須菩提言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」「何以故,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,非非法,所以者何?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,而有差別。」

【註釋】

無得:無法可得。

無說:無法可說。

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阿,無也;耨多羅,更高、更上也;三,正確也;藐,平等也;菩提,覺悟也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即無上正等正覺,是至高無上平等覺悟的意思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就是成佛之意。

無有定法:沒有一定的法門。

非法:沒有固定說法(雖有而卻無)。

非非法:不是沒有固定說法(雖無而卻有)。

所以者何:什麼原因呢?

為什麼要茹素

我們自小習慣吃肉,覺得殺生食肉是理所當然的事。然佛教有殺盜淫妄酒五戒,戒殺排在首位,可見得其重要性。文殊師利菩薩問佛:「這麼多種罪業之中,那種業最重?」佛答:「一切罪中,殺生食肉,其業最重。」

動物與人一樣,皆有靈性,牠們都是未來佛,只因往世造了惡業,致令今生失去人身,受著墮落畜道的惡報。「我肉眾生肉,形殊理不殊」,我的肉身,動物的肉身,外形雖然不同,一為人,一為禽畜,但彼此佛性並無差別。動物也愛惜自己生命,亦會貪生怕死,我們今世有幸投生為人,可說是暫時比牠們優勝,也不應恃強凌弱,欺侮虐待,把牠們殺食。

《涅槃經》︰「諸有善根,慈為根本。」慈悲是一切善行的根本,換句話說,一切善德皆由慈悲心推廣拓展。惟殺生食肉,帶給動物莫大痛苦,還有什麼慈悲可言?《梵網經》:「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。」一個食肉的人,是斷了自己的佛性種子,令慈悲心不容易生發出來。

直在其中








《論語.子路篇.十八》

葉公語孔子曰:「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而子證之。」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,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」

葉公對孔子說:「我的鄉里中有一個正直的人,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,他就去告發父親,頂證父親有罪。」孔子說:「我家鄉正直的人和你所說的不同,要是有這種事情,父親會為兒子隱瞞,兒子也會替父親隱瞞,正直就在當中了。」

一直以來,《論語》的這篇頗具爭議性,讚成孔子「親親相隱」的有,支持葉公「大義滅親」的也有。

葉公是春秋戰國時楚國大夫沈諸梁,葉是楚國管治之地,因楚王派遣葉公管理葉地,故稱之葉公,為葉姓始祖。葉公與孔子會面時,是在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期間,當時孔子雖已不是大司寇,也不會不知偷羊是犯法的。反對孔子的人批評說,他這麼說豈不徇私枉法?還有什麼法治精神?

可是,孔子並沒說葉公主張的大義滅親不對,他只說「異於是」 我家鄉正直的人與你所說的有不同。什麼不同?做法不同,卻「直在其中」 這個「直」就在他的行為中展現出來了。

釋本末

子曰:「聽訟,吾猶人也;必也使無訟乎!」無情者不得盡其辭,大畏民志;此謂知本。

【註釋】

聽訟:審理訴訟案件。
猶人:猶,即同。猶人,與他人無異。
無情者:沒有真實情理的人。
不得:不敢,不能夠。
盡其辭辭,訟辭。這裏指為了隱瞞實情而說盡他的虛假言辭。
大畏:大大地敬畏、畏服。
民志民心所向,民意所在,亦即眾人的公理。
知本:知道根本,明白根本所在。

【語譯】

孔子說:「審理案件,我與其他人並無分別,都能斷定是非曲直,然後作出合理裁決;但最理想,必定要令社會再無爭訟的情況出現才是。」要令沒有實情的人,不敢以不盡不實的言辭來妄訴,使人們大大地畏懼於公理的制裁,不敢用虛假證供來誣告他人;這叫做知道根本所在。

【分析】

本章是曾子引用孔子的話來解釋「本末之道」。

知所先後

《大學 經一章》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

【註釋】

:物質,包括有形和無形的。有形的如日月山河飛潛動植等,為可見的。無形的則如空氣、宇宙微塵等,皆為不可見。
:《說文》:「木下曰本,從木,一在其下,草木之根抵也。」亦即本源,發物之源頭。
:《說文》:「木上曰末,從木,一在其上,謂木梢也。」也即末梢,發生後之萬殊。
:事情,乃物物相交而生發之現象。
:終結,終點。
:開始,起步。
:明澈,了解。
:先前。
:末後。
近道:接近大學之道。

【語譯】

一切物質有它的本源和末梢,所有事情有它的終結和起始。了解事情緩急輕重的先後次序,就近乎至高無上的真理大道了。

【分析】

萬物有它的本源和末梢。滿山美麗的花草樹木,為人所見的是外露的枝葉,卻鮮見埋在土壤裏的根。本源才是最重要的,本固然後枝榮,植物根部是牢固的,枝葉便長得高,長得美麗茂盛,根若要枯毁,這株植物也隨之壞死。故本為重,末為輕。

金剛經 - 正信希有分第六
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莫作是說!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。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,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,若心取相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

【註釋】

正信:理性地相信。

希有:少有,難得。

頗有眾生:頗,多也。頗有眾生,甚多的眾生。

言說章句:佛說的法叫言說,結集成經藏叫章句。

後五百歲:《大集經》云,有五個五百歲。從如來佛涅槃後算起,第一個五百歲,特徵是「解脫堅固」,眾生根器堅固,證悟解脫的人多;第二個五百歲,特徵是「禪定堅固」,眾生根器稍差,禪定功夫雖然深厚,但多仍未得解脫;第三個五百歲,特徵是「多聞堅固」,好聞道理的人多,真修實學的人少;第四個五百歲,特徵是「塔寺堅固」,眾生只知修塔造寺,多聞亦少;第五個五百歲,特徵是「鬥爭堅固」,眾生只知爭鬥,是非紛爭甚多。又如來滅後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正法千年,就是「解脫堅固」與「禪定堅固」期,此時佛法像如來在世時一樣的興盛,故叫正法。像法千年,就是「多聞堅固」及「塔寺堅固」期,這時形式似佛法,但本意已失,故名像法。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,末法最初五百歲就是「鬥爭堅固」期。後五百歲,指第五個五百歲。

金剛經 - 如理實見分第五
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,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「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佛告須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
【註釋】

如理實見:見,音現。如理實見,用「無相無不相」之理見自性如來。無相者,明白世間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,故不可住相;無不相者,相雖不可住,然無相性亦不顯,故也不可滅相。

身相:色身。

非身相:法身。

佛有三身,是法身、報身及化身。
法身佛證悟的法性,無形無相,不生不滅。佛以法性為體,故名法身
報身報身是現象,菩薩修六度萬行,得無量福德智慧而得的佛果色身。如來報身莊嚴殊勝,具足三十二相 (1),八十種好 (2)。《百福莊嚴經》說,每修一百劫,始得莊嚴一相。如來經九十一劫累世精進修持,才得此相好的業報。
化身又作應身,或應化身,是佛為救渡眾生,順應眾生根機而顯現之身相,或人、或天、或龍、或鬼,隨處隨類權巧化現,故有千百億化身。

如來:眾生本具的佛性。

金剛經 - 妙行無住分第四

復次須菩提,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,於意云何?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。」「須菩提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」「不也,世尊。」「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,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」


【註釋】

妙行:妙,不可思議。理有粗、細、微、玄、妙次第之分,妙者,不可言說之理也,要有深睿的智慧才能悟得,由妙智慧引發的行為是妙行。

無住:住,停留,執著。無住,不執著一切法,包括世間法及出世間法。

復次:其次,再者。

布施:佛法六度之首,分有三種:一曰財施,持戒之人不侵他人之財物,且以己之財物施與他人;二曰法施,能為人說法,使其開悟得道;三曰無畏施,一切眾生皆畏死,持戒之人,無殺害之心,使眾生無所畏也。又,布者普也,施者散也,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,去除四相,返歸清淨,是真布施。

不住色布施:眼根見到的塵境,叫色塵。不要住於色塵而作布施。

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:耳根聽到的叫聲塵,舌根嚐得的叫味塵,身感覺得的是觸塵,思維觸及的叫法塵。這句是說不要住於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塵相而作布施。

不住相布施:布施時無所執著,無能施之我,無所施之物,無受施之人,三輪體空,以清淨心行布施。

釋止於至善

詩云:「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」

詩云:「緡蠻黃鳥,止于丘隅。」子曰:「於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鳥乎?」

詩云:「穆穆文王,於!緝熙敬止。」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

詩云:「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;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!」「如切如磋」者,道學也;「如琢如磨」者,自修也;「瑟兮僩兮」者,恂慄也;「赫兮喧兮」者,威儀也;「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」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
詩云:「於戲!前王不忘。」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,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,此以沒世不忘也。


【原文】

詩云:「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」

【註釋】

:《詩經.商頌.玄鳥篇》。
邦畿:邦,國邦。畿,國都,即古時的京城。邦畿,是天子管轄的國都所在地。
千里:方圓有千里。
:是。
:百姓。
:達到,居住,不遷。此處作居住解。

【語譯】

《詩經.商頌.玄鳥篇》上說:「天子建都所在地,方圓有千里之大,是百姓樂於居住的地方。」

【分析】

人人都想安住在理想的地方,環境優美、空氣清新、地方整潔、交通方便等等,「邦畿」便是人人樂於居住的地方。

「邦畿」的意義有三:

釋親民

湯之盤銘曰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康誥曰:「作新民。」
詩曰:「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」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。

【原文】

湯之盤銘曰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
【註釋】

:成湯,商朝開國君主。
:盛水的銅器,也即盥洗盤,用以洗臉、洗手或沐浴。
:刻鑄在器具上的字。古人在盤皿上刻著銘言,令自己在日常起居時刻見到,以提醒自己,勉勵自己。
:誠,果能。如果能夠這樣的意思。
:革新,將舊有、污染天性的惡習,洗擦乾淨。
日新:忽然一日省覺得自己有過錯,而發奮圖強,改過自新。
日日新,又日新:便應繼續不斷,日日都改過自新,精益求精。

【語譯】

商湯王為了勉勵自己,在日常使用的盥洗盤上,刻著自我告誡的九個字 ─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」。意思是說:人的洗心,如果能夠像洗身似的,認真清除自己的惡習舊染等污垢,使心地潔淨。既然一日開始了這樣的志氣,便應精益求精,持之以恒,日日反省自己過失,將內心的污垢洗擦乾淨,務求私欲淨盡,天理流行。

【分析】

自古以來,受上天委以重任撥亂反正,拯救萬民的聖君,都必先修好本性,才解救萬民痛苦,商湯王如是,周文王如是。所以湯在盥洗盤上刻著這九個字,讓自己日日見到,如同將這些字刻在心裏,銘記於心,要徹底掃除毛病、惡習,潔淨身心,直至天性光明完全重現。

釋明明德

康誥曰:「克明德。」
大甲曰:「顧諟天之明命。」
帝典曰:「克明峻德。」
皆自明也

【原文】

康誥曰:「克明德。」

【註釋】

:康叔,姓姬,名封,周文王姬昌與正室太姒所生的兒子,與武王姬發、周公姬旦是同母兄弟,武王排行第二,周公第四,康叔第九。
:上告下曰誥。古時皇帝任命官吏,或封贈的文書,叫誥。
康誥:指《康誥》篇,是《書經》裏《周書》的其中一篇。
:能夠。
明德:彰明德性。

【語譯】

《康誥》篇上說:「要能夠彰明自己的德性。」

【分析】

商朝末代國君紂王暴虐無道,百姓苦不堪言。文王臨終前囑咐武王要拯救萬民於水火,於是武王興兵伐紂,紂王自焚而死。

武王建立周朝後,分封諸侯時,將商的舊都殷地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。武王死後,成王年幼登基,由周公攝政。武王的三位兄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諸侯,聯同武庚一起作亂,反對周公,史稱「三監之亂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