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包含「大學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大學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釋本末

子曰:「聽訟,吾猶人也;必也使無訟乎!」無情者不得盡其辭,大畏民志;此謂知本。

【註釋】

聽訟:審理訴訟案件。
猶人:猶,即同。猶人,與他人無異。
無情者:沒有真實情理的人。
不得:不敢,不能夠。
盡其辭辭,訟辭。這裏指為了隱瞞實情而說盡他的虛假言辭。
大畏:大大地敬畏、畏服。
民志民心所向,民意所在,亦即眾人的公理。
知本:知道根本,明白根本所在。

【語譯】

孔子說:「審理案件,我與其他人並無分別,都能斷定是非曲直,然後作出合理裁決;但最理想,必定要令社會再無爭訟的情況出現才是。」要令沒有實情的人,不敢以不盡不實的言辭來妄訴,使人們大大地畏懼於公理的制裁,不敢用虛假證供來誣告他人;這叫做知道根本所在。

【分析】

本章是曾子引用孔子的話來解釋「本末之道」。

知所先後

《大學 經一章》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

【註釋】

:物質,包括有形和無形的。有形的如日月山河飛潛動植等,為可見的。無形的則如空氣、宇宙微塵等,皆為不可見。
:《說文》:「木下曰本,從木,一在其下,草木之根抵也。」亦即本源,發物之源頭。
:《說文》:「木上曰末,從木,一在其上,謂木梢也。」也即末梢,發生後之萬殊。
:事情,乃物物相交而生發之現象。
:終結,終點。
:開始,起步。
:明澈,了解。
:先前。
:末後。
近道:接近大學之道。

【語譯】

一切物質有它的本源和末梢,所有事情有它的終結和起始。了解事情緩急輕重的先後次序,就近乎至高無上的真理大道了。

【分析】

萬物有它的本源和末梢。滿山美麗的花草樹木,為人所見的是外露的枝葉,卻鮮見埋在土壤裏的根。本源才是最重要的,本固然後枝榮,植物根部是牢固的,枝葉便長得高,長得美麗茂盛,根若要枯毁,這株植物也隨之壞死。故本為重,末為輕。

釋止於至善

詩云:「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」

詩云:「緡蠻黃鳥,止于丘隅。」子曰:「於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鳥乎?」

詩云:「穆穆文王,於!緝熙敬止。」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

詩云:「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;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!」「如切如磋」者,道學也;「如琢如磨」者,自修也;「瑟兮僩兮」者,恂慄也;「赫兮喧兮」者,威儀也;「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」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
詩云:「於戲!前王不忘。」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,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,此以沒世不忘也。


【原文】

詩云:「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」

【註釋】

:《詩經.商頌.玄鳥篇》。
邦畿:邦,國邦。畿,國都,即古時的京城。邦畿,是天子管轄的國都所在地。
千里:方圓有千里。
:是。
:百姓。
:達到,居住,不遷。此處作居住解。

【語譯】

《詩經.商頌.玄鳥篇》上說:「天子建都所在地,方圓有千里之大,是百姓樂於居住的地方。」

【分析】

人人都想安住在理想的地方,環境優美、空氣清新、地方整潔、交通方便等等,「邦畿」便是人人樂於居住的地方。

「邦畿」的意義有三:

釋親民

湯之盤銘曰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康誥曰:「作新民。」
詩曰:「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」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。

【原文】

湯之盤銘曰: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
【註釋】

:成湯,商朝開國君主。
:盛水的銅器,也即盥洗盤,用以洗臉、洗手或沐浴。
:刻鑄在器具上的字。古人在盤皿上刻著銘言,令自己在日常起居時刻見到,以提醒自己,勉勵自己。
:誠,果能。如果能夠這樣的意思。
:革新,將舊有、污染天性的惡習,洗擦乾淨。
日新:忽然一日省覺得自己有過錯,而發奮圖強,改過自新。
日日新,又日新:便應繼續不斷,日日都改過自新,精益求精。

【語譯】

商湯王為了勉勵自己,在日常使用的盥洗盤上,刻著自我告誡的九個字 ─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」。意思是說:人的洗心,如果能夠像洗身似的,認真清除自己的惡習舊染等污垢,使心地潔淨。既然一日開始了這樣的志氣,便應精益求精,持之以恒,日日反省自己過失,將內心的污垢洗擦乾淨,務求私欲淨盡,天理流行。

【分析】

自古以來,受上天委以重任撥亂反正,拯救萬民的聖君,都必先修好本性,才解救萬民痛苦,商湯王如是,周文王如是。所以湯在盥洗盤上刻著這九個字,讓自己日日見到,如同將這些字刻在心裏,銘記於心,要徹底掃除毛病、惡習,潔淨身心,直至天性光明完全重現。

釋明明德

康誥曰:「克明德。」
大甲曰:「顧諟天之明命。」
帝典曰:「克明峻德。」
皆自明也

【原文】

康誥曰:「克明德。」

【註釋】

:康叔,姓姬,名封,周文王姬昌與正室太姒所生的兒子,與武王姬發、周公姬旦是同母兄弟,武王排行第二,周公第四,康叔第九。
:上告下曰誥。古時皇帝任命官吏,或封贈的文書,叫誥。
康誥:指《康誥》篇,是《書經》裏《周書》的其中一篇。
:能夠。
明德:彰明德性。

【語譯】

《康誥》篇上說:「要能夠彰明自己的德性。」

【分析】

商朝末代國君紂王暴虐無道,百姓苦不堪言。文王臨終前囑咐武王要拯救萬民於水火,於是武王興兵伐紂,紂王自焚而死。

武王建立周朝後,分封諸侯時,將商的舊都殷地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。武王死後,成王年幼登基,由周公攝政。武王的三位兄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諸侯,聯同武庚一起作亂,反對周公,史稱「三監之亂」。

大學三綱領

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

大學

什麼是大學?

《理數合解》:「大學者學大也。何謂大,惟天為大。」大學即學大。宇宙中,天是最大的,學大就是學天。

天怎麼學?

《黃帝陰符經》:「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。」這是黃帝的學天。

《論語.陽貨篇》:子曰:「予欲無言。」子貢曰:「子如不言,則小子何述焉?」子曰:「天何言哉!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」這是聖人的學天。

細心觀察萬事萬物的自然法則與運作,順應自然法則行事,就是學天。